智能中医诊疗系统简略介绍

发布时间: 2022-03-25 00:32:21
作者:
来源:

  智能中医诊疗系统原名中医电脑诊疗系统(以下简称智能中医),是迄至目前国内唯一可以在临证实践中直接替代医生的中医药软件。为使各位老师、中医同仁以及所有中医药爱好者快速了解,兹将有关智能中医的创制动机、创制过程、基本内容、应用范围、操作方法、社会效益和期待对中医药发展的影响简述于下。

  

QQ截图20210311091411.jpg

 

  1. 智能中医的创制动机

  众所周知,中医是我国极为宝贵的古代文化遗产,在最近全球爆发的新冠疫情中更加彰显其价值和意义。但是中医是一门经验科学,从理论到临床从来没有设置可供遵循的标准,加之历代医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往往令学者望而生畏。以至于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感叹:“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直到现在,这种“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的陋习愈演愈烈,是完全毋庸讳言的。同时,中医使药物一贯讲究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现在许多医生在患者口鼻衄血、牙龈肿痛时,毫不顾忌柴胡、桔梗;在舌苔厚腻、脘腹胀闷时,照样搬用石膏、玄参,此等怪事,可谓屡见不鲜。我们曾亲历两位在当地名噪一时的老中医,诊治刚刚出生、频频吐乳的亲孙女,每日陈皮、姜夏、枳壳,甚至加上蝎尾,谓是肝风内动。试想学有专长的老中医,对待自己家人尚且如此有失谨慎,那些涉世未深的医生,所拟处方岂能令人放心?西医经过详尽检查,误诊率仍旧高达30%;中医在匆促之间,不假思索即手出方,其错误概率只有过之而无不及。可见整理编辑一套汇聚先辈经验精华、贯彻中药应用原则、理论紧密联系实际而又易学易用、尽可能规避错漏的中医软件乃是当务之急。何况当今网络时代,中医依然是秦砖汉瓦、胶柱鼓瑟,于理不合。智能中医就是在这种迫不得已的情况驱使下,开始构思、酝酿并认真地投入创作的。

  2. 智能中医的创制过程

  智能中医的创制始于1987年,通过日以继夜、废寝忘食的努力,1989年深秋已初具规模,经温州市鹿城区卫生局的准许,在市区谢池巷开设中医电脑门诊从实际接触病员来观察疗效。记者沈绍真曾以“电脑医生”为题,在1989年12月6日的《温州日报》上作了详细报道。此后听从上海铁道医学院颜德馨教授的热忱教诲,坚定信心,一直不断地进行补充修改。1997年,经北京国家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确认,国内外未见有智能中医这样,可同时应用于各科疾病的辩证治疗,并综合《伤寒杂病论》等经典医籍全部治法的软件。同年,温州市科委联合市卫生局,组织专家进行评审,获得一致通过。继而又在北京,通过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严格审查,得到与会教授们的肯定和赞赏。同年11月7日,经浙江省新闻出版局核实批复,智能中医被准许制作、出版和销售。偌大的温州地区,仅12家单位被登记备案,智能中医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遗憾的是,由于欠缺市场开发能力,特别是没有资金的支持,致使这一优秀的科研成果束之高阁,未能及时融入社会。近年来,手机的靡普及,为智能中医的东山再起提供了有利条件,“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了中医学的发展我们愿意坚持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3. 智能中医的基本内容

  《伤寒杂病论》作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石,千百年来一直没有动摇。它的严谨和实用性、取效的便捷卓越,尽人皆知。尤其日本汉医界,对《伤寒杂病论》作出极高的评价,比喻是一颗“皇冠上的明珠”,因此智能中医理所当然以《伤寒杂病论》作为核心部分。具体地说,《伤寒论》和《金匮要略》98%以上的理法方药(除外附方),都已经成功地移植在智能中医中。比如随便输入《伤寒论》或《金匮要略》任何一条有关治疗的原文,智能中医反映出来的处方,不但药物组成完全吻合,剂量也是毫无差别。只不过古今度量衡不同,经考证汉时的一两,相当于现在一钱,折成公制3克,仅此区分而已。无论临床疗效如何,这本身已经是一项质量较高的科研项目,不是轻易可以取得的。除此之外,智能中医吸收了历代重要的医学成就,包括金元四大家、明清温病学说,近代著名医学家如张锡纯、恽铁憔、陆渊雷、秦伯未以及日人汤本求真、大家敬节、矢数道明等的心得体会,同时又归纳取舍了当前中医药大学教科书的材料,取长补短地优选中药药理研究成果,使众多药理学家的心血不致白流。从而尽可能达到减少错误概率、达到古为今用、达到洋为中用之目的。可以说,智能中医把古今中医学的精髓熔于一炉,把数不胜数医学名家珍贵的治疗经验机地再现于大家的面前。

  4. 智能中医的应用范围

  智能中医的应用极为广泛,凡内、外、妇、儿、神经、精神、皮肤、骨伤(开放性除外)、五官、肿瘤等科几乎所有疾病都是其适应范畴。这绝非痴人说梦绝非信口开河。因为智能中医所拥有的能量,不是某个医生狭隘的、片断的临证经验,已如上述,它是以张仲景为首的历代名家的大集合,经整理提高、再整理再提高的多次反复过程,获得质的升华、质的飞跃。举例来说,倘若有一患者,头痛眩晕、龈肿咳嗽、恶心呕吐、口喝引饮、持续腹痛、大便滑泻、腰疼腿皮肤瘙痒、血压偏高等等,病情不可谓不重笃,即使是资深的老年医生,顷刻之间也会感到处理困难,因为老医生虽然阅历丰富,记忆减退乃是难以抗拒的生理现象。但智能中医是芯片,无论病情如何错综复杂,照样在1秒钟内分析完毕明确提出病机、治则、方药和应该注意的医嘱事项。它的速度与质量,与一般普通人的大脑确难同日而语。当然,所有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智能中医有长处也有短板,绝非万能的神器。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说:“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智能中医同样只能提供临证诊疗中的参考。

  5. 智能中医的操作方法

  清代福建陈修园,为普及中医贡献一生,他的所有作品大都以简便为主题如《医学三字经》、《医学从众录》、《医学实在易》等等,至今仍然脍炙人口。我们受其启发,极力将智能中医打造成易学易用,实际操作尽量做到不受水平的局限。一般来说,只要认真学习,几个小时便能初步了解;特别对具备一定中医知识的学生,通过培训,数天之后即可胜任各科临床治疗工作。孙思邈说过:“读便谓天下无病不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这从一个侧面证明学习中医要取得效果颇为不易。现在有了智能中医,就像给爱好者插上翅膀只要他愿意,就可以在中医这片广阔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6. 智能中医的社会效益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虽然解放之后经济建设一日千里,但边远广大乡村缺医少药仍旧严重。中医大学毕业的学生,不仅实际能力可疑非常有限,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国家培养中医学生的时间又很漫长,至少五年本科,还要加上数年的跟师见习,所以改善全国医疗保健不容乐观。此外,现在极大部分中医,对自己的专业不很自信,往往开了中药又开西药,美其名曰“中西结合”,实际是追求西药保驾护航,岂知中医与西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这样不仅无端增加患者与国家的经济负担,同时也浪费了资源、降低了疗效我们坚信,如果让智能中医走向农村阵地,培训的医生将如雨后之春笋,遍地开花,无疑会显著节省医药开支,减缓国家的压力,社会效益必将节节攀升。

  7. 智能中医的发展影响

  中医需要发展,中医需要不断自强,这是任何学科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虽然中医历经多次劫难巍然不倒,比如民国时期余云提出的废除中医案,曾在全国掀起轩然大波,差点给中医带来灭顶之灾。倘若中医永远睡大觉,沉沦满足在古人的脚底下,墨守成规不思进取,长此以往,谁知将来中医面临的处境是什么?智能中医即便还不十分完美,但在创新的征程上,已经谱写出空前浓重的一笔只要集中全国中医老师的力量,众志可以成城,集腋就能成裘,智能中医必定更上一层楼,再一次迎来质的腾飞,这将是全国中医同仁所希望看到的。让我们大家尽情呐喊:振兴中医,光大中医,中医早日走向世界,为伟大的祖国争光!为

  伟大的中华民族争光!


电话:010-62466159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89号恒兴大厦13层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中医药传承创新分会

备案证编号:京ICP备2020043904号-3 京公网安备 33010302000857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