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库:攻百草医道 寻济世良方
我出生在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偏岭镇丰富村西山坳,从儿时起我就跟随祖父、父亲学医采药,辨识百草。在多年亲身经历耳濡目染过程中,对山间“百草”能够医治一些疑难杂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逐渐把祖父、父亲的真传和中药配伍学到了手。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攻克“百草”,为患者解除痛苦踏出一条捷径。历经几十个春秋,在攻克“百草”钻研医道的征途上,我悟出了一些中药配伍的道理,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做到尊古不泥古、继祖不守祖。 在攻研“百草”时经常会遇到黄藤,也叫菟丝子,我发现此药非常神奇,它随处可生出寄生根,伸入其植物体内,吸取万物之精华,纳大地之灵气,所以是一味上药。但我查阅大量资料,没有查到菟丝子藤可以入药,只言菟丝子性味甘湿,归肝肾脾三经,有滋补肝肾的功效。其化学成分含树脂甙、β-胡萝卜素、γ-胡萝卜素等。《本草汇言》中说:菟丝子补肝脾肾、温脾助胃之药也,但补而不峻,温而不燥,故入肾经,虚可以补,实可以利,寒可以温,热可以凉、燥可以润。非黄柏、知母苦寒而不温,泄肾经之气;非肉桂、益智辛热而不凉,有动肾经之燥;非苁蓉、锁阳其咸而气滞。这么好的一味药,为什么在治疗风寒湿痹中没有得到重用,而将其缠藤弃于荒郊野外。为了寻找这一答案,我认真拜读了孙思邈的《千金方》一书,终于对菟丝子一药悟出了一些道理。中医讲三部九侯,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三部中,肾属水,为先天之本。肾不虚亏则气行;气不弱能统血、肾气旺盛,则气血畅行;气血畅行,则腰腿四肢自伸,风邪难侵,内有风邪,则可驱之。菟丝子归肝脾肾三经,能滋补肝肾,另外,菟丝子它含有胡罗卜素等微量元素,这些微量元素是人体不可缺少的润滑剂,况且菟丝子得酒良,故我认为,在治疗风湿、类风湿疾病上它是一味君药。其缠藤应该同样入药。经过临床实践,证明我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 在攻克“百草”探索医道的实践中,我发现所有草药,野生者为良,高山者为佳,路边者次之,种植者最差。如名贵草药人参、党参等为什么生长在深山为良?因药材长在深山野林中,有它天然的属性。在野外,它能吸取清新的山泉、云雾,能适应该物种出生时的生长环境,它能昼浴日光,夜饮甘露,深得日月温差之精华,能避禽畜所伤啄,能躲避农药、化肥、灰尘之毒杀。所以,才使得草药产生各自的种族类别,有味苦、味辛、味甘、味酸之分;也有性平、性温、性寒之分;又有有毒、无毒之分。其都为上天所赐,故有天地之灵气可救苍生于危难之说。 野生的草药、高山上的草药,它们远离人居,独自在深山老林中生长,不会受到污染。所以同样的方剂,野生的和高山上的草药的药效,比路边上和人工裁培的药效要高出很多。 在草药生长习性上,喜光耐干旱者皆生于阳坡,如紫草,阴坡一株不存。而喜微光湿润者,则生在阴坡,阳坡一株不见,如细辛。如果将此二药移植于田园栽培,虽然都能够生长,但药性会发生变化。因为它们在吸收养分时,不可能不接触到农药、化肥、烟气、灰尘及有毒污水,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到它们的药性。又因阴阳两坡温差不一样,故在药性的寒温上也会发生变化。 《孙子兵法》云,攻城先攻心,军心散而城自破。在辨证施治上也是同一道理,我认为古今凡大医者医病,必先清其心,净其脑,而后施以汤药,开通诸脉,则病可愈也。 清其心,是指解除患者内心的一切疑虑,让其坚定你能医治好他病痛的信心,他方可吃你的药,病才有治愈的希望。 净其脑,是指让那些愚昧者,从相信鬼神、相信命的封建迷信枷锁中解脱出来,相信科学、相信医药,否则吃药也不会达到真正的疗效。 自从我创办抗癌中药研究所以来,在对古代中医药传承和现代中医药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我认为世间某一种病,都会有一种药是它真正的克星,很多人吃下去就见效。可现在一些医家和不法药家为了捞取钱财,多以假冒和品质不好的药来欺骗人,所以难使患者达到治疗效果。我在中药的配伍上,基本遵照古人的一君、二臣、三佐、五使的原则。以攻邪不伤正、养正不助邪为准绳,并对其中某一味药的药理、药性用现代科技进行检测。如草药马兜铃,通过检测其含有马兜铃酸和马兜铃碱,它可使肾小球、肾小管坏死,最后导致肾衰竭。如果现在中医大夫还在沿袭古方,药方中加入马兜铃三钱配伍,他就不是一个真正合格的中医大夫了,就是在害人。再比方说治疗类风湿,药中要含有青风藤碱和白芍碱,如果不含此两种碱,还说他的药可治类风湿,那他肯定是加入了激素成份。治疗癌症的药也是一样,要选用有杀伤癌细胞,并能起到吞噬癌细胞作用的草药,要选毒副作用小的和经过科学检测验证有明显抗癌作用的药材入药。 我认为:一种药材产地不同,药性也不同。同一种药材如防风草,生长在山上风口处的防风草,在治疗风湿病上,要比生长在空气流通差、滞闷的地带产的防风草效果要好得多。再譬如贝母,生长在南方的为川贝母,性温;生长在北方的贝母则性微寒。所以说,贝母生长在南方,特别是生长在四川的为最佳。五味子也是一样,有南五味子和北五味子之分,而北五味子可谓佳品。所以,药材的南北地域差异不同,生长环境的差异不同,草药的炮制方法、提取方法和剂量也不尽相同,如不辨症施治,单方组药,千篇一律是不会达到最佳疗效的,这是目前在我国医药界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用药的方法和剂量上,我也有自己的见解。如我们常吃的山楂它属寒性,如果用锅炒一下再用则变成温性,所以患者在服药前一定要向医生说明自身的寒热情况,否则难达治愈之疗效。 在我的医治实践中,无论哪一种方剂的草药,必须是我本人或领弟子上山亲手所采集。同种草药生在阳坡、阴坡、风口、池塘各有记载,单独存放,以便辨证施治,单方组方。地头、路边、果园、蚕场等施洒过农药地方的药材吾从不采取,种植培育的草药吾从不入用。专一在草药的野生、纯真、不遭受污染上下功夫。给病人服用后都能够达到神奇的效果,原因也就在于此。 根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癌症是当今世界威胁人类生命的头号杀手。著名治癌专家黄葵女士有这样一段话,我认为很有道理,她说:“癌症的不幸者大致可分为四类:一类是被诊断为癌症后,万念俱焚不思茶饭,以致病情日益加重,导致死亡;二类是有病乱投医,偏听偏信虚假宣传,贻误时机,未愈而亡;三类是因药物的毒副作用造成体质虚弱,不能坚持长期用药,而使治疗失败;四类是迷信、求神拜佛拒绝用药,最后离开了人世。”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人们从未间断过探寻长生不老之术、养生之道和疗病之法。从远古的岐黄之术直至今天科学家们对人类基因的破译,把人类的生命科学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诸如环境污染、化肥农药的使用等许多因素使糖尿病、艾滋病、心脑血管和被医学家称之为绝症的癌症等一些疾病呈上升趋势。虽然,无数的科学家、医药学专家研究出一些有效的药物,但对某些领域里的疾病仍然束手无策,无法根治,最终使一些患者还是没有摆脱病痛的折磨,甚至死亡。究其原因,就是一个人由生到死,其实就是一个细胞由生到死的代谢过程。衰老和死亡是细胞代谢的规律,所以人活到最后这个细胞衰老枯竭,最终必然是死于疾病。如要让这个有限的生命细胞,放缓其代谢的速度与死亡时间,在宇宙这个无限的空间里多停留一段时间,便是众人所向往的。 论“攻百草医道,寻济世良方”,是我就人们对长生之术的追求和疗病方法的一些探讨。 首先,我谈一谈“个性化”反应堆与疾病的关系。目前在医药界提出来的人体是“特殊性”的“个性化”的化学反应堆,并把它上升为理论高度来认识应该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认为:每个人的身体纳入和代谢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同的“个性化”化学反应的过程。所谓“个性化”,是指每一个人在维持生命存在时,纳入和代谢的整个过程,在人体内所发生的化学反应不一样,故称为“个性化”。如男人、女人,都是人,虽然男女饮食一致,但吃进食物后,食物在人体内产生的化学反应及形成的物质有个周期性发生的个性化反应是不一致的,是“个性化”的。所以有的药物标有女人经期慎用的字样,实际上也是在言明“个性化”的用药。又如同是一家人,所以虽然食同样食物,但在胃肠消化吸收时发生的化学反应即“个性化”反应不一致,故而有人消化不良,有人正常。西医的过敏试验的过程,就是对人体的一个“个性化”给药施治的过程,这是科学的。而在用药中有时就忽略了这个“个性化”的给药方法。如六味地黄丸,不管自己的寒湿燥热,阴阳表里如何,听说自己是肾虚,就都去吃它,结果有的人越吃病越重,为什么?六味地黄丸具有滋阴补肾、调补肝肾功能的作用,对肝肾亏虚、气血不足者适用,对肾阳虚者不适用。由此可见无病之人要想获得长寿,则需要“个性化”饮食。如果一个病人,服用治疗患有和你同样病症的药物,结果他吃有效,你吃则不管用,原因就是你身体的脏腑功能与他人不相同,所以你吃进体内的药物尽管是同样的。可是在你吸收药物有效成分时发生的“个性化”化学反应是不一致的,最终治疗的效果就不同。 古代医家常以“纳三清、排三浊”,来论人体的疾病与健康。古时讲的“纳三清”,指的是一清为食物,二清为空气,三清为阳光。这三要素人若不纳入到体内,人的生命也就停止了。古时讲的“排三浊”,是指人们纳入到体内的食物、空气、阳光,被消化吸收后能够排泄和蒸发到体外,称之为“排三浊”。一浊为粪便尿液,二浊为汗水痰涕之类,三浊为浊性气体。当三清纳入体内发生“个性化”化学反应,被人体吸收和利用后。会余下一些残渣、废液、废气,如果堆积在人体内就会生病,必须把它通过各种途径蒸发排泻出体外,这样才不易生病。排三浊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人体的七窍、皮毛来完成。从纳入三清到排出三浊的整个过程,也就是人体这个“特殊性”个性化反应堆,发生所谓化学反应的一个周期性循环的反应过程,在这个周期性反应过程中,古人有训:“三浊滞留百病生”。就是说人体内“个性化”反应出现问题了,代谢不正常了就会生病。由此可见,人体这个“特殊性”的“个性化”化学反应堆,与人的生命与健康是多么的重要。 其次,我要谈一谈人体“个性化”反应堆的“特殊性”。 世界上任何一种化学反应都需要有某一种物质直接介入,才会发生化学反应或转变成其他物质,或者加入某种化学成份使其反应堆发生化学反应。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客观物质的直接参与后形成新的物质产生的反应,像面包师要使用酵母菌,才会使面包的体积增大,产生好的口感便于食用。另一种是看见客观事物后产生的反应。如人们在吃饭时,发现在自己的饭碗里有一只蟑螂,没等吃进嘴里你就会反胃,有的人还会产生呕吐,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今天我要阐述的人体“个性化”反应堆的“特殊性”与辨证施治的关系。 人是世界上的高级动物,因为他有高思维、高智能,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人有七情六欲。无论你吃进去的食物,还是喝进去的药汤,在人体内发生的一切化学反应均与七情六欲相协调,一起参与这个所谓“特殊性”的“个性化”反应,所以你虽然没把蟑螂吃到胃里,可是你的视神经,通过大脑的高思维。把蟑螂这个信号传到了你的胃里,使胃神经、胃黏膜及胃酸等发生了“个性化”的化学反应,从而使你反胃和呕吐。这和“杯弓蛇影”一个道理。相反一个思维不健全的人,你把蟑螂放到他的嘴里吃,他不会呕吐和反胃,反而会说很好吃,这说明他已经失去了高思维,在他的“个性化”反应中失去了“特殊性”。 往往一些高明的医生给病人看病,首先要安慰病人,而这个安慰病人的过程,就是让人把吃进去的药物在正常思维有利于健康的情况下来吸收,形成与疾病有对抗性的“个性化”化学反应,从而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个性化”化学反应堆是不同于世间万物的任何一种化学反应。我认为聪明的人掌握了自己身体这个“特殊性”“个性化”化学反应的准确度,调整好自己的七情六欲、饮食、烟酒等,足以保证自己高寿。聪明有悟性的医生掌握了这个“特殊性”“个性化”化学反应堆的变化和互为转变之奥秘,方可针对病人身体状况单独组方、个性化给药,从而达到治疗的理想效果。 拿植物而论,花草树木禾苗,均属植物,但科学家根据某种植物的基因不同,利用植物某种基因的“个性化”研究出化学除草剂,才使得今天的农民告别了昔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劳。那么利用除草剂来杀死杂草而使禾苗无损,其原理是什么?是科学家根据杂草基因的“个性化”与禾苗基因“个性化”不同的原理,给杂草施洒了“个性化”给药,从而使杂草的基因发生了变异,杂草不能正常吸收养分合成叶绿素,从而使杂草枯萎死亡。 最后,我要谈一谈人体“特殊性”“个性化”的化学反应堆与辨证施治。 凡是一名中医给病人看病,首先要对病人进行望、闻、问、切,然后再对病人的个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这个望、闻、问、切的过程就是医生查看病人身体“个性化”化学反应的过程。看人体内的“个性化”的哪个器官上出现了问题而不能参与人体吸收代谢的正常反应而形成了疾病。如人的二十四脉象,浮芤洪滑、数促紧弦、微革沉浮、实涩细软、结滞动弱、虚散迟缓。人的舌苔、齿痕;小便的频数、赤黄、滴白;大便的色黑、黄硬、色浅溏泻,形状不整,排便周期不规律等等,这些都标志着人体的五脏六腑哪个器官失调,不能参加人体正常化的一系列“个性化”反应。为了让这个“特殊性”“个性化”的化学反应堆能够发生正常反应,来维持人体生命的存在。如果不能发生正常反应则说明这个“个性化”反应堆出现了问题,问题是什么?就是疾病!这时就需要医生去治疗,用什么治疗?是食物、药物加思维。调治的过程就是“个性化”给药,即辨证施治的过程。 对疾病与中药的探讨及辨证施治,当今有一些医家、游医,江湖郎中常以祖传秘方来欺骗患者,害人非浅。我祖上留有赵氏医药九十个秘方,我给很多人看过,对此秘方先祖有遗训:“逢君子同悟共研之以图光大,遇小人应藏身以蔽之以保无损”。意思就是说,凡逢正人君子医道行家有德之人,应将此秘方拿出与他们共同研究,悟出其中的真谛,把它发扬光大用来拯救苍生于危难、救病人于水火。遇小人藏身以蔽之以求无损,意思是说,凡遇见图财害命贪心不足之人应藏而不露,以防止丢失和损毁。从此遗训足可以看出先祖颇具医德,乃吾辈不及也。 中医理论深奥如浩瀚之宇宙,飘渺似万里之烟波,融五行于一体,纳气血于真元。常用中草药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即上药,如人参、党参、灵芝、黄精之类,可补中益气,久服无害。中药,如麻黄、当归、黄柏、茵陈之类等,中药能治病。有小毒,不能久服。下药,如草乌、附子、细辛、半夏南星、蜈蚣、蝎子、蛇毒之类,有大毒,应慎用。故古人给后人留下了十八反、十九畏,相使、相恶之炮制及临床应用之法。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对中医药治病的很多机理,现代科学尚需破解破译,乃需吾辈研而悟之。 在多年的临床中,我用辨证施治的方法,给病人治病有基本的治疗方法。我在对慢性病的治疗上尊先祖古训,“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慢性病非三天五日所能治愈。首先,病人心理要有绝对战胜疾病的信心。其次绝不能有急躁情绪,大量吃药,猛攻强取,这样易造成病未愈,又伤害了其它器官,而形成了新病,这样方法是不可取的。所以,中医治疗慢性病,应该整体统筹协调,增强免疫,充实五脏,提升正气和免疫功能进而驱邪外出。 以上所述,是我对疾病、中药与辨证施治过程的探讨,也是在大量的临床治疗上,在草药的采集、炮制中的经验汇集。而对人体是“特殊性”“个性化”的化学反应堆的这一论述,虽然古今很多人都明白这个浅显易懂的道理,但从未有人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上来认识。故文中观点正确与否,真诚希望专家、学者、世人议之论之、探之评之。 |
电话:010-62466159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89号恒兴大厦13层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中医药传承创新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