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中医》是传承创新中医学的典范

发布时间: 2022-03-25 00:36:49
作者:
来源:

  中医学在维护人体健康上所起的作用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特别在抗击新冠疫情中的丰功伟绩,更让人另眼相看。所以中央三令五申,鼓励并强调必须做好中医学的传承创新工作。当前,全国各地对中央的中医政策响应热烈,纷纷组织研究机构,例如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成立了中医学传承创新分会,可见一斑。

  

QQ截图20210311091411.jpg

 

  所谓传承,是指把历代相传、行之有效的治疗经验继承下来;创新是指在古人的认识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突破、有所提高。相对来说,传承比较方便,古人怎么做,我们跟着模仿就是了,但这样中医学会永远停留在古老的水平,永远不能进步。综观现在网络上的中医软件,层出不穷,但几乎都只是传承,基本没有创意,仅是把书本上的信息搬到电脑里,旧瓶装新酒,这是非常遗憾的。

  其实对于创新,清代的医学家们已经做出了表率,例如他们把温病的研究推向了极致,使温病的治疗更加成熟。温病在《内经》和《伤寒论》中论述比较简单,作为临床医学基石的《伤寒论》,仅记载麻杏甘石汤、葛根黄芩黄连汤、白虎汤、承气汤等少数方剂。如果限在《伤寒论》,要想对温病取得普遍效果,十分困难。经过清代叶天士、王孟英、吴鞠通、雷少逸、余师愚等名家的演绎,应付温病已经毫无疑义,几成小菜一碟。所以清代医学家们进行了成功的创新,成为今天我们学习的楷模。

  我们《智能中医》,遵循先辈的遗志,历时34年,从临证实践中反复观察、反复试验、反复改进,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着眼于提炼创造、推陈出新。目前《智能中医》已经完全消化融解《伤寒论》、《金匱要略》的理法方药,消化融解历代著名中医学家的重要经验。特别是在实际使用中,已经跳出书本的局限,可以根据不同症状,科学地自动组合处方,形成逻辑性较强,疗效优良,可以适用于所有疾病的治疗。

  

QQ截图20210311091426.jpg

 

  举个例子,比如《伤寒论》少阴篇中说:“下利六七日,渴而呕咳,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很明显,这是一个病情错综复杂的失眠证。既有入睡困难,又合併咳嗽呕吐、烦躁口渴、大便泄泻。对于这种疾病,一般习惯用药很难取效。因为治疗失眠证,常用的处方,在《伤寒论》中有酸枣仁汤、栀子豉汤、黄连阿胶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等等。其中酸枣仁汤应绝对避免,枣仁味酸收敛,服之咳嗽必然加剧;仲景说:“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今大便泄泻,比微溏严重得多,岂能使用栀子豉汤?黄连阿胶汤中的阿胶、鸡子黄,对于呕吐泄泻,也非对症之品;至于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更是勉为其难,咳嗽使用龙牡,只怕铸成痼疾。本患一系列症状乃因肾功能障碍而起,肾主人体的水液代谢,肾病必小便短少,水走肠间导致下利不止;恶心呕吐是胃炎,在尿毒症的过程中极为常见;口渴是口腔粘膜的腺体中毒,不能正常分泌唾液,此种口渴的特征为心中不欲饮,舌头发干,任凭饮水始终不能解渴;《内经》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水饮内蓄也是引发咳嗽的重要原因。大家想想,身体如此难受,没有及时解决,怎么不烦躁?怎么能安心入睡?如今应用猪苓汤,正是“治病必求其本”,针对病因进行调理。通过利尿,肾功能恢复了,水液不入大肠,泄泻不治自愈;唾液恢复分泌,止渴可以立竿见影;饮邪得到祛除,咳嗽呕恶就会渐趋减轻。症状没有了,还会烦躁、还会失眠吗?需要提到的是,此种疾病可能没有尿少的表现,反以舌苔厚腻为多见,由于苔腻与尿少的病机相同,所以照样可用猪苓汤为主来治疗。

  《智能中医》的处方与猪苓汤相比,益发完美。这是因为仲景撰写《伤寒论》,所有条文都是作为例子来说明,目的是启发后人,并非每段每节都讲述得十分透彻、十分具体。所谓“大匠诲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就是说许多细节,需要学者触类旁通,而不是胶柱鼓瑟。例如猪苓汤中的泽泻就不太安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泽泻能损害肾功能,使用时必须谨慎;阿胶滋润补养,如没有贫血或血压偏低,对呕吐便泻也非所宜。上述病症,《智能中医》提供的药物有猪苓、茯苓、滑石、扁蓄、车前子、黄芩、黄连、黄柏、竹茹、枇杷叶等等,是不是比猪苓汤原方更加合拍,更加统筹兼顾、丝丝入扣呢?

  

QQ截图20210311091449.jpg

 

  又比如,《伤寒论》的麻杏甘石汤,原治“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身无大热者”。现在常用于呼吸系统感染,如各种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等,都能获得可喜疗效。但是仲景在原文中明示,本证不可使用桂枝汤,是因为桂枝药性辛热,说明汗出而喘,大多属于热证。既然不能用热药,为什么还用杏仁?杏仁不也是温性药物吗?以温性药物来治疗热病,不是有失体统吗?虽然有清热的石膏进行监制,但如果发现另一种清凉药物,具备与杏仁相同的作用,岂非更好?河北盐山张锡纯,曾在《医学衷中参西录》里阐述详尽,认为以牛蒡子替换杏仁是最佳选择。牛蒡子性味辛凉,既能宣透,又能平喘,与石膏配伍治疗肺热喘咳,效果更加理想。此外还指出,必要时可用薄荷、蝉蜕、连翘等来替代麻黄。因为麻黄性热,极易升高血压,对于血压偏高、内热较重的患者,具有一定的风险。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张锡纯先生的主张确是经验之谈,难能可贵。牛蒡子始见于梁朝的《名医别录》,为陶弘景所编撰。梁朝比张仲景所处的东汉年代晚,仲景当然不知道,否则仲景可能也会选用牛蒡子,而不是杏仁。因为知识都是逐步积累的,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删补订正。况且仲景毕竟是人不是神,是人就会有缺点,不是放个屁都是香的。《伤寒论》同样不是字字珠玑,同样需要后人的不断补充。科学的态度,应该在尊重前人成就的同时,积极去改进它,而不是墨守成规、一直不停地去肯定它,这样才能推动车轮滚滚向前。由于《智能中医》是从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所以总是优胜劣汰,在麻杏甘石汤治疗肺热喘咳上,就会择优录用牛蒡子。而且在不方便应用麻黄时,还有可能选择麻黄根,不仅仅是麻黄发汗、麻黄根止汗那么简单,这是原上海中医学院院长黄文东教授的心得,也值得重视。

  总而言之,《智能中医》是在古人的肩膀上成长的,它是历代无数中医学家智慧的结晶,通过长期对大量重要文献的反复钻研,反复探索,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然后脱颖而出。目前已经成为真正可以代替医生、真正可以在实际中直接取效,所以是中医学传承创新的典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全国同仁时刻提出善意的批评,俾使我国的中医文化,早一天重发异彩,早一天使全球人类受益!

  2021.3.8

  于温州北京同仁堂


电话:010-62466159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89号恒兴大厦13层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中医药传承创新分会

备案证编号:京ICP备2020043904号-3 京公网安备 33010302000857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