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学治疗疾病效果优劣对比的参考意见(四)

发布时间: 2022-03-25 00:37:42
作者:
来源:

  1. 食管炎

  本病多因长期饮酒、喜欢过烫、酸辣刺激和油炸食品,以及胃液或胆汁反流,使食管粘膜损伤,从而发生炎性改变。症状主要表现为嘈杂、泛酸、吞咽受阻,部分患者可伴有胸痛或背痛。西医对本病疗程较长,疗效也不佳;治疗应首选中医。同时要劝戒患者不能以本病轻浅而怱视之,特别对病情反复发作,更应警惕食管癌的发生。

  服用中药煎剂,不仅要求温度适中,最好尽量偏凉一些,且须分成多次慢慢服下。因为食管粘膜水肿充血,药汁过热容易促使充血加重。分成多次慢服,除了药物经肠道吸收,通过血液循环发挥作用外,还可以时时湿润创面,起到局部清洁消炎效果,同时忌进酸、辣、咸、烫食物,就会加快疾病好转,直至全愈。

  2. 慢性胃炎

  古话说:“人以食为天”,没有食物,人是不能生存的。而胃是接受食物的重要器官,各种各样食物,包括酸、苦、甘、辛、咸,以及现在风行的烧烤油炸,都需要在胃中进行消化,时间久了,胃壁粘膜遭受损伤、发炎充血无法避免。所以胃炎是一种最普遍、最常见的疾病。

  胃炎的症状可轻可重,轻的自己都不知道,仅在作胃镜检查时被发现。其实这种没有感觉的、平时生活都正常的胃炎,大可不必担心。因为世界上70多亿人口,可能人人都患过本病。不信可向胃镜室的医生咨询,他们工作一辈子,恐怕胃粘膜完好无损一例都没有遇到。所以只有出现症状的胃炎,才需要予以关注。

  比较典型的常见胃炎,一般可分浅表性和萎缩性两种。浅表性胃炎仅在胃粘膜的浅层发生炎症,相对来说病情较轻。主要表现多有上腹部饱闷不适,无规律的阵发隐痛或胀痛,常伴有空嗳、恶心、泛酸、食欲减退等。治疗效果中西医均可;但中医疗程较短,取效也较快。

  蒌缩性胃炎,是指胃粘膜分泌消化液的腺体枯萎,随着病情进展,表面越来越平滑,上皮细胞渐渐变成类似肠组织的模样,称为肠化生。这种情形,会使胃的防御功能显著下降。举个浅显的比喻,我们爱吃纤长的牛百合就是牛的胃,牛胃为什么长成这样?是因牛以草为食,而草的两边像刀一样锋利,没有特殊的生理装置,必定会带来损害。如果牛百合退化了,或给它切除了,牛是不能存活的。同样理由,人的胃是分解食物的主要场所,食物进入后,胃需要不停的蠕动和磨合,将食物粉碎成糊状,然后传送到十二指肠,如果胃的粘膜变成光滑扁平,怎么正常工作呢?所以医生们都认为,蒌缩性胃炎伴有肠化,与胃癌的发生有着密切联系,必须及早控制。临床所见,本病除具有浅表性胃炎的一般症状外,大多还伴有疲倦乏力、面色苍白、头晕耳鸣等气血虚弱的表现。西医对本病疗效较差,治疗务必首选中医。因为中医通过辨证论治,调整机体的抵抗力,动员全身的正气进行修复,疗效优异一些是理所当然的。

  3. 胃/十二指肠溃疡

  目前大体认为,本病由于很多原因的混合作用,比如感染幽门螺杆菌、服用解热镇痛药、生活无规律、工作劳累、焦虑紧张等等,导致胃肠粘膜被自身胃液所消化,然后发炎糜烂形成溃疡。典型表现是上腹部规律性疼痛,饥饿能使疼痛加剧,进食常可获得缓解。这是因为进食后,食物的碎屑复盖在溃疡的表面,可以减弱消化液的酸性刺激,暂时起到保护作用。其中胃溃疡疼痛多在进食后1小时左右发作,持续片刻或1-2小时逐渐减轻,基本呈

  进食-疼痛-缓解-进食的规律;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多在进食后2-3小时发作,必待再次进食,获得减轻或消失,基本呈进食-疼痛-进食-缓解的规律。此外,如果溃疡的位置发生在胃或十二指肠后壁,患者可能表现为夜间或凌晨起床前的腰背痛,而不是上腹部痛。

  本病治疗中医和西医都有效,可随各人喜好选择。但经验体会,如果患者表现有睡卧后腰背痛的,当以中医治疗为好。

  4. 上消化道出血

  是指食管、胃和十二指肠发生出血,可分急性和慢性。急性出血一般血量较多,常表现为呕血和柏油样黑色粪便。引起出血的原因很多,可能是溃疡病,或胃炎、胃糜烂、胃肠憩室、恶性肿瘤,也可能是肝硬化导致食管及胃㡳静脉曲张破裂。但以溃疡病为最多见。

  出血量多少与溃疡的严重程度一般不成正比,有时候病程久远,疼痛剧烈,始终不会出血;个别症状轻微或没有症状的患者,反而屡次出血不止,可能与溃疡是否长在血管旁边有关。出血过多会出现面色苍白、恶心眩晕、体力不支,甚至昏厥、休克等危险情况。

  慢性出血的症状及病因,与急性基本一致,只是出血速度较慢,出血量较少,短期内不会引致晕厥、休克。医生必须注意询问,患者是否进食过猪血之类食品,因为猪血也会使粪便呈现柏油样。对于本病,无论急性和慢性,原则上应由西医治疗。因为西医可作深入检查以明确诊断,排除癌肿等严重疾病;而且只要不是高血压,西药止血也比中药有效得多。

  5. 慢性结肠炎

  引起本病的原因很复杂,可能由细菌、病毒或阿米巴等感染,也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饮食习惯错误、遗传和免疫缺陷有关。一般病程较长,常常数年不愈,反复发作,最后某些患者以演变成结肠癌结束生命。主要症状是大便溏泻,排便次数增多,呈粘液或脓血样,或便结与便泻交替出现。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肛门下垂或便后不爽感。治疗以中医为优;西医基本无效。只是中医对部分患者,疗效也很难巩固。有时仅服用中药制剂黄连素片(小蘖硷)居然也能好转,但容易复发,是否与治疗不彻底有关,不得而知。

  6. 慢性胆囊炎

  本病大多因胆囊内结石的刺激,或胆汁代谢、排泄障碍,然后合併细菌感染所引起。主要表现为情绪激动时,或进鸡蛋、高脂肪等油腻食物,容易诱发右上腹痛,或右胁部胀闷不适,严重时疼痛可反射至右背部。多数患者常伴有胃脘饱闷、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本病如果胆囊内有结石存在,常很难彻底治愈,因为中西药物都不能溶化结石。许多书籍虽记载金钱草、海金沙、石韦、萹蓄等具有排石作用,但实际仅限于尿路结石,对胆囊内体积较大的结石,大多无能为力。原因是胆囊像袋子一样悬挂在胆管下面,药物很难将袋中重墜的结石上举,通向胆囊口和外边的胆管中。所以中医和西医内科,都只能治疗部分非结石所致的胆囊炎。如果结石较大,且疼痛反复发作,只能施行西医外科手术切除胆囊。

  7. 肝炎

  本病种类繁多,除了病毒性肝炎之外,还有细菌性肝炎、阿米巴肝炎、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等等。其中以病毒性肝炎最为常见,迄今为止,已发现甲、乙、丙、丁、戊、己、庚7种类型。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未来必将有更多病毒引起的肝炎被揭示。

  病毒性肝炎都具有传染特征,其中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更能导致广泛流行。临床上按其起病快慢、病程长短和表现方式的不同,又分为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黄疸型肝炎和无黄疸型肝炎。

  无论哪种肝炎,除非隐匿的没有发病的病毒携带,其症状都很相似,基本上有乏力嗜睡、上腹饱闷、恶心食减、肝脏肿大或肝区捶击痛,血液生化检验可见谷丙转氨酶升高。在急性期,还有可能兼挟发热、恶寒、头疼、全身不适等等。

  治疗病毒性肝炎,如遇特别严重的恶性患者,或已进入肝昏迷,需要中西医结合抢

  救。除此之外,一般都应首选中医。因为治疗肝病,历来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特长。尤其对黄疸肝炎,可谓当仁不让。仲景早在《金匮要略》中指出:“黄疸之为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就是说中医治疗黄疸肝炎,疗程大多在三周之内,服药10余天也就差不多了。实践体会,如果没有其他併发病,多数患者的治疗结果确实如此。特别是迁延性或慢性肝炎,转氨酶长期持续不降,更是中医的专项。所以中医治疗肝炎的疗效,西医是无法达到的,这也是中医的魅力所在。

  8. 脂肪肝

  是指肝细胞中堆满油脂的一种综合征。有关资料介绍,我国发病率,占总人口的27%,而且发病逐渐年轻化,以至儿童也被殃及。说明控制本病的形成和进一步扩展,是社会各界不宜怱视的课题。

  本病发生的原因,可能与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摄入过多,同时又不爱运动,工作和生活太安闲,从而消耗过少、营养过剩,造成供需失衡有关。但有必要引起大家注意的是,我们发现很多经西医检查没有肝脏病变的患者,大约20-30%存在肝区捶击痛。如果此种捶击痛人人都有,也就罢了,或许本来就是这样。可是70-80%的人群却没有,这就很奇怪。所以揣测,这些具有肝区捶击痛的患者,早前就已有过肝脏疾病,并且一直没有消失。只是B超、CT、磁共振、血液生化等检查手段还没有登峰造极,无法揭露其真面目。是不是这些隐藏的疾病,使得肝细胞功能减退,最终酿成脂肪代谢失常,甚至更为严重的结果呢?

  对于脂肪肝的治疗,非中医不可,中医在这方面可说是独占鳌头。因为脂肪肝多数具有肝区捶击痛,而西医对此种捶击痛完全没有认识,怎么治疗呀?用什么来治疗呀?西医治疗疾病,首先是必须获得证据,现在患者各种检查结果完全正常,那就无从下手。我们从实践中体会,许多脂肪肝患者,服用西医的降血脂和保肝药品,基本没有效果。所以推荐中医为本病的首选治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9. 肝硬化

  是指各种肝病长期不愈,大量肝细胞坏死,然后形成弥漫性的纤维组织增生,破坏肝脏正常功能的严重疾病。据报道,我国的肝硬化患者,大多是由乙型肝炎发展而来。一旦被诊断为肝硬化,就可以理解,人体的生命已到了危急关头。

  本病症状表现差别较大,典型患者具有乏力纳减、便泻或便秘、腹胀满、腹水、腹壁静脉曲张、脾脏增大、下肢浮肿、肝手掌、皮肤蜘蛛痣等。中医和西医效果都不理想。原南京医学院孙宏训教授,在所著《实用肝脏病学》中,推介应用柴胡桂枝汤化裁治疗。柴胡桂枝汤是小柴胡汤与桂枝汤的合方。因肝脏病属于少阳范围,而小柴胡汤是少阳病的主要方剂,今加桂枝通达血行,芍药平调阴阳,当可期待取效。我们《智能中医》,最近治疗一例肝硬化确诊患者,男性,55岁,表现有腹胀如鼓、上腹及胸部疼痛较剧、恶心便血、手掌振颤、肝区明显捶击痛,经复诊三次,服药10剂,症状迅速改善,现正在继续观察中。说明中医治疗本病,有着可喜的前景。

  (待续)

  2021.3.27

  于温州北京同仁堂


电话:010-62466159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89号恒兴大厦13层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中医药传承创新分会

备案证编号:京ICP备2020043904号-3 京公网安备 33010302000857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