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2例脾胃患者中医临床分型诊治(短篇)

发布时间: 2022-03-25 00:40:59
作者:
来源:

  作者收集,1997年—1998年典型脾胃患者462例临床分析,其中男237例,女225例,年龄最小的9岁,最大的83岁,平均为32岁,病史最短14天,最长为20余年,总治愈率为89%以上。脾胃病学说是脏象学说的一部分,脾与胃,一脏一腹,主受纳与运化功能,脾气主升能把水谷精微之气上输心肺,贯穿于整个机体脏腑,分布全身各器官推动功能活动。胃气主降,使糟粕秽浊传送排出体外,故脾胃升降、能使体内气血运行生生不息,后世医学家都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

  典型病例

  一、 脾病

  例1 【病者】郭XX,男,28岁,1996年10月16日初诊。【病名】脾气虚:主症:运化功能差、水湿五谷精华不能形成宗气,故四肢肌肉失养全身乏力、气短、懒言,脘腹痛,呕吐清稀水液,大便溏少、清阳不升,颜面晦白,舌质淡,脉细无力。

  治则:甘温健脾:香砂六君子汤主之。方组:党参20g、炒白术30g、茯苓15g、陈皮9g、姜半夏9g、砂仁2g、木香6g、生姜枣引,水煎温服,每日一剂。

  例2 【病者】蒋XX,女,54岁,1996年8月1日初诊。【病名】脾阳虚:主证: 中阳不振,纳迹不健,阴寒内盛,食后腹中膨胀而痛,寒得温散,大便时溏、时泻、下利清谷,延反复,面色无华,舌质淡苔白,脉细涩无力。治则:健脾益气,温中回阳,参苓白术汤,合附子里中汤化裁主之。方组:力参(先煎)、附子(生煎),干姜、莲子肉、苡米各15g、炒白术30g,炒扁豆、炒山药各20g,砂仁、陈皮、桔梗各12g,生姜大枣引,水煎趁热服,一日一剂。

  例3 【病者】张XX,女,38岁,1997年6月4日初诊。【病名】寒湿困脾:主证:神疲,肢体困倦,浮肿身重,纳差、水湿不运化,肠鸣,颜面萎黄,舌苔薄白,脉沉涩。治则:温中化湿,胃苓汤主之。方组:苍术20g,炒白术、茯芩皮各30g,厚朴15g,陈皮、猪苓、泽泻、肉桂各15g,甘草9g,丈枣6枚水煎温服一日一剂。

  例4 【病者】王XX,男,20岁,1998年5月12日初诊。【病名】湿热蕴脾:主证:烦热,脘腹胀满,纳差、恶心厌油食、口苦、小便赤黄、大便秘而少,颜面萎黄无光泽,舌苔黄腻,脉弦数。治则:清热、利湿、和胃、降逆、健脾。自拟方:平肝解毒脾胃汤主之。方组:郁金、大黄、茵陈、佩兰叶各20g,炒白术、香附、川楝各15g,枳实、炒莱菔子、猪苓、泽泻各12g,黄芩、黄连、黄柏、厚朴各10g,山枝、肉桂各9g,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一剂。胃火炽盛烦渴者加石膏、生地、当归、丹皮,口臭牙龈肿痛者加银华、连壳,气机不畅通者加芒硝。

  二、 胃病

  例1 【病者】王XX,男,62岁,1997年8月10日初诊。【病名】:胃阳虚,主证:外受寒邪暴饮生冷,以致寒伤中阳,胃失通降,胃脘隐痛,泛吐清水,喜暖喜按,形寒肢冷,大便溏黑,口唇苍白,舌质淡,脉细涩。治则:温中补虚,黄芪建中汤主之。方组:黄芪60g,白芍30g,生姜、甘草各15g、饴糖40g,大枣10枚水煎温服每日一剂。泛吐清水甚者加桂枝、吴芋、半夏以降逆和胃,若胃脘寒痛甚者加香附、良姜以增强温中散寒,便黑者加干姜炭,白芨。

  例2 【病者】张XX,女,32岁,1998年12月10日初诊。【病名】:胃阴虚,主证:脘腹灼热干痛,胃热浊阴不降、干呕口干饥而纳少,津液亏耗,胃腑无力,口唇红而干裂,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治则:滋阴养胃,益胃汤主之。方组:生地、玉竹各40g,沙参麦冬各20g,水煎服每日一剂。胃热者加白芍、石斛、甘草、腹满纳少者,加炒莱服子、焦三仙。

  例3 【病者】 王XX,男,62岁,1998年11月10日初诊。【病名】:胃脘气滞:主证:气滞不得散,胃失和降,脘腹胀满,纳差胸闷,嗳气,气病多走串,痛连两肋,口唇色泽青,舌苔薄白,脉弦。治则:散滞和胃、沉香降气汤主之。方组:香附、砂仁各15g,沉香10g,元胡、甘草各9g,水煎服每日一剂。胸腹胀甚者加青皮、陈皮,痛甚者加白芍,川楝,纳差者加枳实,草果仁。胃腑血瘀者加焦蒲黄、五灵脂,出血甚者加白芨、三七粉。


电话:010-62466159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89号恒兴大厦13层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中医药传承创新分会

备案证编号:京ICP备2020043904号-3 京公网安备 33010302000857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