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高速直通车”
一直以来,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成熟度低、形式单一、平台匮乏等问题制约着中医药科技发展,今年中国中医药科技发展中心首开先河,举办6场中医药科技成果直通车活动,促进产学研医政对接联动——
全国中医药科技成果直通车(广东站)在广州启动。
全国中医药科技成果直通车活动现场。
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彭腾长期从事中医药科研工作,十几年前因机缘巧合开始做中药材黄精的科技研发和产品开发,随着科研成果不断产出,彭腾开始为自己的黄精产品找“买家”。但让他没想到的是,自己团队研究多年、多次获评科研奖项的“宝贝”却没有企业买账。彭腾决定靠自己走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全链条,一定要把自己辛苦多年研究的好东西推广出去,送到大众面前。
几年时间,彭腾放下身段“走街串巷”,从“象牙塔”走到镜头前,四处推广黄精系列产品,他坦言:“过程太艰难了,九死一生,不是被逼无奈千万不要去搞。”
一直以来,辛苦多年潜心完成的科研成果,苦于难以找到转化平台以及信息、资源和需求不对称等多种因素,无法转化为真正的产品投入市场,是许多像彭腾一样的中医药科技成果完成人都遭遇的困境。而同样陷入苦恼的还有企业,需要满足临床和市场需求的中医药科技产品与科技装备,但却苦苦找不到合适的项目投产。
2020年11月,中国中医药科技发展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才交流中心)成立,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直属单位,根据中央编办批复的“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第一职责,专门设立科技评价处、成果推广处等部门,系统布局落地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相关工作。于是,一场关于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变革悄然发生。
酒香也怕巷子深
今年6月,中国中医药科技发展中心联合科技部火炬中心、国家科技成果网启动了全国中医药科技直通车活动,先后在江苏、宁夏、广东、山东、四川、北京举行。该活动被科技部火炬中心纳入火炬科技成果直通车项目,成为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不是以省级科技管理部门组织而是以行业部门组织的项目。
由中医药行业部门组织的科技成果直通车项目,自然更着眼于对中医药科技发展的积极作用。11月8日,全国中医药科技直通车(四川站)活动在成都举办。正式开始前,主办方就向四川省多地市征集了四川省内中医药科技成果和企业需求。彭腾的“太阳之草”黄精系列创新产品列入其中。
“如果早一点有这样的机会,我就不会一个人探索得这么辛苦了。”彭腾回忆起自己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心酸得很”。1995年,彭腾就开始了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近三十年时间,他见证了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变迁之路。
“五六年前,黄精的研发和产品成果已经成熟,但是我们一直找不到愿意推向市场的企业。”黄精的保健价值在目前市场上并不为人熟知,要从头开始向大众科普,让大家知道黄精、了解黄精的保健功效和价值,需要时间和过程。“没有企业愿意做这种投入周期长、收益不确切的事情,毕竟向大众推广一个全新的产品风险并不小。”四处碰壁之后,彭腾果断决定:“我们自己干。”他成立团队对接电商团队和营销团队,直播、社交电商、私域流量、社区食堂,什么是当下有效的产品推广手段,彭腾就去链接什么,什么地方需要保健食品,彭腾就去对接什么。不断曝光产品,打造IP,“总算折腾出一点眉目。”
最艰难的时候,彭腾抵押了自己的身家,向周围亲戚朋友借钱,只为了探索更适合的商业模式和产品运转流程。“我是个大学教授,这些不是我擅长做的事。但我没办法,只能到处求人,从头学起,就是觉得这么好的东西不能让它只停留在学校科研阶段。中医药处处是宝藏,挖掘出来总得让大家用得上。”彭腾说自己最大的愿望是做一个做科研的高校老师,带着团队在科研的道路上精进求索,“但如果不转化不面向市场,科研继续进行也会面临困难。”
同样在科技直通车活动中看到希望的还有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王平,她带着研究院“阿胶新型即食产品”成果参加山东站活动。“阿胶为山东道地动物药材,药食同源优势突出,但阿胶成分复杂,基础研究不强,产品老化缺乏创新,产业优势亟待突破。”王平回忆,“前期我们的科研成果转化主要依赖于单位和科研人员自身的资源,找寻企业进行洽谈合作,大部分时候,成果的供给和需求很难精准对接。后来我们积累了经验,在项目申报、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等方面与企业加强了合作,逐步转变了‘重基础、轻应用’的科研模式,这样更容易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性成果。”王平认为,当前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难点有3个,除了科研过程和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重研发、轻转化”“重基础、轻应用”以及信息对接不畅等问题外,更重要的是缺乏一个影响力大、资源充足、公信力强的平台。
“在此之前,我们学校的成果主要通过参与各种路演活动、省中医药健康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公众号、走访省内中医药企业等方式宣传,推广科技成果。”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健康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王杰琼以院校代表身份参与直通车活动,长期在高校专门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王杰琼对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困境深有体会:“目前,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是低价值产品的成果转化和中医药快消品的转化,对于中药新药、医院机构制剂、中药保健食品等高价值成果鲜少转化,我个人认为主要有几个方面原因:一方面,中医药科研工作者转化热情不高,尚未找到与市场对接的路径;第二是政府资金支持不够;再加上目前未形成有效的投融资生态,缺乏中医药技术经理人才队伍,科研与市场尚未达到有效沟通。”
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一直是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在当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立伊始,中医药科技发展中心便围绕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这个关键开展调研,调研中发现目前中医药科技成果普遍存在转化率低、成熟度低、形式单一、平台匮乏等问题。据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通过鉴定的中医药科技成果大约有600项,获奖成果约占20%~25%,但转化率不足10%。“多数研究停留在高校的实验室里,迫切需要引导这些科研成果走出‘象牙塔’,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成熟产品。”中医药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刘陆阳表示,关键就在建好中医药成果转化的“高速路”,打通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好项目如何觅
四川好医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监谭瑾受邀参加了科技成果直通车四川站的活动,作为企业代表,寻找好项目是谭瑾的目标,然而这个目标也并不容易实现。
“作为企业,我们的目标非常明确,寻找与市场需求匹配度高的、符合企业定位的优质中医药科技成果项目。”谭瑾介绍说,大中型企业对于中医药科研的需求强烈,要求也高,尽管这些年许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始成立科技产业园,专门负责科研成果转化和对接工作,但问题仍然很多。“从高校和科研院所获得科研成果,我们经常面临科研成果所有权确权问题,比如有些发明属于职业发明,如果没有更权威的第三方从中间沟通协调,很多信息我们不掌握,存在风险。”
不仅如此,通过高校、科研院所等平台发布的科研成果信息往往散乱,难以聚焦。“各个院校的科技成果会定期发布,但我们不可能每一次都从浩如烟海的发布信息中找到我们需要的,这个过程好比大海捞针,即使能找到也很难满足时效性。”在谭瑾看来,目前中医药科技成果研发还存在质量较弱,原创不多等问题,“像我们这样的大中型企业,这些年主要靠自己投入研发,也有一些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联合科研项目,主要是这种方式更贴合市场和企业的自身定位。”谭瑾表示,企业和市场需求与高校的自主科研往往存在不对等的问题,一些科研人员不懂市场,更不懂如何推销,在沟通中一味介绍自己的科研过程,无助于双方加深理解和合作。
“加快中医药创新链与中药产业链的融合,成为撬动中医药事业和中药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国家药监局中药监管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李耿是中药监管方面的专家,也以点评专家的身份参与了直通车北京站的活动,“本次北京站的活动,就是对接中医药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有益尝试。把中医临床创新成果直接向产业界推介,一方面让中药产业界直接到中医临床前沿来找有苗头的产品,强化企业产品的临床导向意识;另一方面,中医临床机构通过产业界的反馈,以成果转化倒逼项目设计,进而能更好地校准自身临床研究的导向。只有中医医疗机构将临床研究的着力点,由满足于临床有疗效的‘临床需求’,进一步提升聚焦为‘临床优势’,才能更好契合未来市场竞争和产业发展的需求,才能具有成果转化的前景。”
“中医药科技成果直通车活动一个很大的创新点在于引入了技术经理人。”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李可建介绍,技术经理人类似于明星经纪人,“中医药技术经理人是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助推者,也是‘知政策、精中医(药)、会管理、懂金融、明法律、通市场、擅转化’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他们既懂得行业政策规则,又了解代理的科技成果,同时还能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进行对接匹配,可以起到正向的中介作用,解决了目前高校在成果转化中存在的对接困难和风险问题。”同时李可建也认为,技术经理人可以为有价值的中医药科技成果找到合适的企业和投资人,同时也能起到成果宣传的作用。
“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专业人才匮乏。随着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技术经理人这一职业逐渐被科研人员了解并接受,但是懂中医、会转化的高素质技术经理人极度匮乏。”刘陆阳表示,通过科技成果直通车的路演活动,中心也在山东启动举办了2023年全国中医药技术经理人培训班,希望可以推动成果持有人转变角色,站在企业和市场的角度来推介自己的科研项目,“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我们发现,在活动现场的路演推介中,很多成果持有人还是在以学术报告的角度来介绍,缺乏对企业需求、市场需求和投资人需求的介绍。通过直通车活动,也能够反过来转变科研人员科研思路,更加注重以转化为导向的科研路径,将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针对痛点“架桥修路”
“有了成果不愿转”“担心风险不敢转”“面向市场不会转”,中医药科技发展中心通过深入调研发现,这三种情况是制约科研人员进行成果转化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方面,中医药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医疗机构的评价体系对成果转化不够重视,科研人员不愿转。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政策机制还不健全,职务科技成果确权难度较大,又涉及到无形国有资产,科研人员不敢转。此外,在行业层面缺少统一、完善的中医药科技成果管理系统和信息平台,科研人员缺乏获得专业知识和信息的平台,导致不会转。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结合中心职责,描绘了以‘修路、通车、制定交通规则’为框架的‘施工图’,重点解决科研人员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的问题。”中国中医药科技发展中心主任胡镜清介绍。
所谓“修路”,就是通过中医药科技发展中心这一平台,打通与科技部门和地方行业管理部门的通路,建立起高效链接,吸取优秀经验做法。胡镜清介绍说,一方面,赴科技部火炬中心、国家科技成果网,调研、对接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学习科技成果转化顶层设计和先进做法,与国家科技成果网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另一方面,今年春节后第一次出差,胡镜清就率队赴山东,从省城济南一直走到地县乡,调研山东在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的好经验,其后,与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等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推动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组织召开全国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推进会,向全行业释放信号,吹响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构建的“集结号”。
“围绕这次重大改革,我们以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为切入点,第一时间作出反应、主动作为,积极与科技部有关部门对接沟通,并从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开展调查研究,目的就是要修建起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高速路’,促进创新供给与发展需求高效对接,加速中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胡镜清说。
“路”有了,下一步就要引导“通车”,让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的各类主体,产、学、研、医、政互相协调,沿着同一个目标行驶向前。“中医药科技成果直通车”应运而生。“我们以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直通车为抓手,让成果在行业内外和全国上下流动起来,助力中医药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胡镜清介绍,中心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府购买服务改革试点单位,承担了多个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其中岐黄学者、青年岐黄学者,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旗舰科室”以及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等重大项目,产生了大量高质量、待转化的中医药优秀科技成果。同时,通过开展全国中医药科技成果登记,让成果在行业内外汇交,进一步摸清中医药科技成果底数。新建成的中医药科技成果登记系统与国家科技成果网完成技术对接,实现了中医药科技成果在国家科技成果网和中心的双向流通。按照科技部火炬中心有关要求,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使用中心自主开发的系统开展中医药科技成果登记试运行,并于10月以山东、湖北、四川为试点,启动了中医药科技成果登记试点工作。将国家科技成果网近5年13803项中医药领域成果导入中心成果库。另一方面,通过开展中医药科技成果直通车,把全国的成果精准对接地方企业,推动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推广。
直通车活动解决了“不愿转”的问题。联合地方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医疗机构举办直通车活动,营造单位支持转化的良好氛围。同时推动解决“不敢转”的问题。目前,成都中医药大学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试点单位先行先试,科技部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国家知识产权局首批知识产权试点以及四川省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前非资产化管理试点,通过探索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性经验,在推动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做出示范,也通过直通车活动推广这些经验,助力全国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直通车活动更是解决了“不会转”的问题。通过搭建平台让成果持有人现场展示成果,专家团队现场评价成果,企业和投资机构现场挑选成果。推动成果持有人转变角色,站在企业和市场的角度来推介自己的科研项目,更好地将科研成果推向市场。
整合资源引领标准
6场直通车活动目前已落下帷幕。每场活动各地结合地方特色开展了不同主题的路演活动,各有特点、各有侧重。其中,江苏站是中医药高层次人才专场,针对江苏省中医药领军人才的代表性成果开展路演;宁夏站是中药材资源专场,针对中药材种植技术和产业链技术成果开展路演;广东站是中医药技术装备专场,针对中医药智能装备类成果开展路演;山东站在首届省中医药文化节上开展直通车活动;四川站主要针对中医药大学相关成果开展路演;北京站围绕中药院内制剂的转化为重点。
据中医药科技发展中心初步统计,6场直通车活动共征集中医药科技成果数696项,线下参会人数1000余人,线下参与企业127家,意向合同数21项,意向金额6.38亿元,正在洽谈中的项目18项,预计金额1.7亿元。
“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广州中大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总经理杨越雄长期关注医疗器械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他认为目前中医医疗器械缺乏标准和行业共识,直通车平台整合了学科、行业、产业、管理部门等各方资源,建立沟通反馈机制,达成标准和共识,才能进而有效改善目前中医装备落后,科技含量不高,成果层次较低,中医药科研分布散乱难成合力,以及研究题目普遍较小等问题。
“过去我们的科研产品品种比较单一,在市场上拼的是外观、营销还有成本低。要改善这种局面,就需要有统一的、有号召力的平台和企业形成标准,才能形成规范的统一大市场,引导大家朝着标准目标努力。”广东省新黄埔中医药联合创新研究院是本次科技直通车广东站的主办方之一,副院长王传池表示,目前在科技发展中心以及多方努力下,联合创新研究院正在努力探索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高水平平台,“我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国家使命为担当,为制定标准、推动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向高质量发展努力探索有益经验。”
6场直通车活动在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主办的前提下,充分调动起中医药领域各行各业的积极性,承办主体有科研院所、高校,也有行业协会组织和媒体。
“今年首次举办直通车活动也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经验。通过6场活动,我们很强烈地感受到‘三个普遍’。一是从事中医药工作的人对路演普遍不了解,近半数的参加者是第一次参加成果路演活动。二是成果持有人普遍不熟悉路演的形式,以项目本身为重点,把路演变成学术讲座,对于项目的市场需求、转化前景、资金需求等挖掘较少,缺乏成果转化意识。三是中医药科研人员普遍有成果转化的需求。96.18%的参加者表示愿意参与未来的中医药科技成果路演活动,相应的中医药从业人员对成果转化的专业知识需求强烈。这也为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胡镜清表示,有了路,通了车,更深层次的“交通规则”问题还有待解决,“目前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缺失,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配套政策文件亟需完善,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专业人才匮乏。中心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的指导下,牵头修订《中医药科技成果登记办法》。在中心层面研究制定了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系列制度文件,先后起草完成了《中医药科技成果评价管理办法(试行)》《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试行)》等管理办法。作为共同起草单位参与由清华大学技术创新中心牵头的《科技成果智能化与标准化评价规范》团体标准制定。另一方面,收集整理地方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相关制度文件。组织各方力量开展《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手册》和《中医药技术经理人培训大纲》的编写起草工作。希望通过形成全国性的标准和管理办法,打破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深层次障碍。”